来源:光明日报调研组
2023-02-10 11:08:02
2月10日,光明日报第五版刊发《如何做好“突破”这篇大文章》,报道菏泽市突出重点产业,推进工业强市。菏泽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灵活发展数字经济,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精心培育优质企业,全力打造全市重点产业,为菏泽后来居上奠定了工业支撑。
山东省菏泽市天香阁,游客在观赏满园的牡丹。资料图片
黄河滩区村民迁建后居住的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新华社发
金博利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操作智能焊接机器人进行生产。资料图片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蔡堂镇孔集村村民,正在将丰收的桃子装箱。刘仍革摄/光明图片
春节期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南城街道中意社区居民王富国经常到家门口的环堤公园上晨练。种类齐全的健身器材、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脸上挂着笑容的乡亲,构成了一幅和谐幸福的美丽画卷。
“我常年在外务工,这次春节前回来,发现以前门口草木杂乱的大堤变成了环堤公园,堤下是小桥流水,堤上是硬化道路,还栽植了多种花草树木。”王富国告诉调研组,“这几年家乡变化真大,公园变多了,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城市‘长高’了,还建了机场、通了高铁,俺们心里美着呢。”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市调研时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菏泽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路径,构建菏泽市发展新蓝图,多措并举、成果丰硕: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78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2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40亿元突破到3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保持全省前列,实现了由“全省垫底”到“跻身中游”的跨越。
助力菏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密钥是什么?菏泽实现重大转变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菏泽,探寻其实践经验。
如何实现后来居上?
谋划发展蓝图,当好最佳“店小二”
新春伊始,走进菏泽鲁西新区辖区企业精进电动科技(菏泽)有限公司,调研组看到,车间里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在有序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国内领军企业,精进电动科技(菏泽)有限公司在驱动电机、控制器、传动方面拥有极高的市场话语权,尤其是自主研发的“电机 减速箱 电机控制器”一体化总成,拥有专利130余项、国际专利20余项,具有成本更低、体积更小、效率更高多重优势。
2022年9月2日,作为承担重大改革发展任务的综合性平台——菏泽鲁西新区揭牌成立。他们立足区位特色、放眼国际,深入实施产业突破、科技创新等八大重点工程,科学划定功能分区,形成以生物医药、新一代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十大产业聚集区,打造鲁西崛起战略引擎。精进电动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动力总成项目,正是鲁西新区发力现代产业片区、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载体之一。
菏泽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重大机遇,破立并举、攻坚克难,谋划了工业强市、产业兴市、质量立市的发展蓝图。
菏泽市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调研组:“过去十年,菏泽的经济总量由‘全省垫底’到‘奋起直追’再到‘跻身中游’,实现了‘三级跳’,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指引、鼓舞激励,在于历届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于千万菏泽人民一点一滴积攒、一分一厘耕耘。”
在打造鲁西新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的同时,菏泽以“放管服”为抓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从“抓项目”到“造环境”,甘当市场好后勤,全力当好最佳“店小二”。
循着空气中淡淡的玉米清香味道,调研组走进位于成武县的山东大泽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打包整理加工好的各种玉米产品,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作为2021年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山东大泽成生物科技1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以生产加工玉米、淀粉、麦芽糖浆、果葡糖浆、l-乳酸等产品为主,市场前景广阔。自项目落地开始,当地政府安排专人深入企业,帮助其做好各项手续和服务。公司副总经理管延清告诉调研组:“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保姆式跟踪服务,使我们各种手续跑得非常顺利。”
调研组了解到,和成武县一样,菏泽市各县区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优化服务水平,在全省首创“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等系列服务机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创新实施“一业一证”改革,推行“2号公章”制度,试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等工作系统,推行全流程代办服务,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不断优化运行环境。
为进一步激发交通潜力和运输活力,聚焦当地发展现状,菏泽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谋划发展布局。“十四五”期间,菏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600亿元。2021年4月,菏泽牡丹机场建成通航;2021年12月,鲁南(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通车,打破菏泽“零高铁”的历史;高速公路发展迅速,规划建设7个高速公路项目,41个国省道项目,实现“四纵四横四连”的高速公路网和“七纵七横十一连”的干线公路网。
欠发达地区如何抓发展?
立足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
在菏泽了未元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调研组看到,新建的头孢粉针生产线已经正式投产,洗瓶、干燥灭菌、灯检、贴标……在生产线上,一瓶瓶药剂快速传输。
“我们的智能化、柔性化生产线,突破了制药行业‘一品一线’产业化瓶颈,实现了‘多品共线’生产。”了未元医药销售公司总经理曾凡洪告诉调研组,了未元柔性共享平台作为全球首家产业化柔性共享平台,共建有28个车间、近百条这样的生产线,可满足70%药品落地需求。
作为菏泽的核心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强势崛起,以现代医药港为代表的多地医药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全市生物医药营收突破600亿元。
调研组了解到,菏泽市产业多以农副产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重,工业基础薄弱,资源与环境包容度接近“底线”,产业发展约束多。打破陈旧产业形态、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是菏泽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2019年,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这一课题,经过深入调研论证,菏泽提出并决心打造“231”产业体系,即全流程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高品质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个优势产业”,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产业由“粗老笨重”向“高精特新”转变。
牡丹和电商是菏泽当地两张最闪亮的名片。放眼全市,菏泽牡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电商产业正异军突起。
2月3日,在菏泽市牡丹区牡丹街道蔡庄村的牡丹种植基地,花农李海中正在忙着管理牡丹。“现在牡丹管理的重点主要是施肥和剔芽。”李海中给调研组做起了科普:气温回暖,牡丹根上部生产的叶芽要及时剔除,以免影响牡丹花株的正常生长。
有“中国牡丹之都”美誉的菏泽,高度重视牡丹种植技术研发,致力打造牡丹产业链,积极推动牡丹产业“接二连三”转型,即从单一种植观赏向精深加工、花卉及产品交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态跨越。2021年,菏泽牡丹特色产业集群首次入选山东省“雁阵型”产业集群,牡丹产业总产值超90亿元,利用“一朵花的力量”提高了当地群众收入,“富贵之花”变为“富民之花”“产业之花”。
“企业现在每年生产牡丹籽油1000多吨,产品不仅销售到国内一线城市,还开拓了日本、韩国、法国等海外市场。”山东悦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海英表示,企业除了直接流转厂区周边的1700亩土地种植牡丹外,还带动当地近2万亩的油用牡丹种植。
从牡丹区驱车驶进曹县大集镇孙庄村,村头的“中国淘宝村·孙庄”标识牌格外显眼。这里道路整洁,广告牌林立,年轻人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我们村家家做电商、人人开网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演出服、汉服生产销售基地。”大集镇孙庄村党总支书记孙学平掰着手指头给调研组算账,“目前村里有淘宝店2200多个,天猫店200多个,拼多多、抖音直播、快手平台上达到500多家,2022年村子的电商销售额突破了3亿元大关。”
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作为菏泽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县域,曹县“闷声干大事”,在政府组织引领下,当地群众开展电商创业,从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为以电商创业就业为核心,以电商平台与服务型政府双向赋能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发展模式,形成了产业振兴、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据了解,曹县电商产业发展如同翻滚的雪球,劲头十足,吸引当地超过1/5的人口成为电商大军,2022年,全县网络零售额为302亿元,电商企业发展到6008家、网店7.1万个,“淘宝镇”达到21个、“淘宝村”176个,分别占全省的1/10和1/5,实现了“淘宝村”镇域全覆盖。曹县“互联网 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为菏泽探索产业引领之路提供了有利契机,形成了立足菏泽、辐射全国的“网红经济效应”。
如何让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
坚持惠民为民,改善人民生活
“你看,我这二层小楼还铺了地板砖、刷了墙面、安了太阳能,不仅干净整洁,冬天还不冷。”虽然搬入新家3年多了,但一说起搬家后的变化,60岁的陈百藏仍然十分兴奋。
陈百藏是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人,从小在黄河滩区长大,曾深受“黄患”之苦。“小时候最怕的是每年七八月份,黄河最容易发大水,每年都有庄稼被水淹、房屋被水泡。”陈百藏说,他以前盖过三次房,总是淹没、倒塌、再建、再淹……这样的循环让他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辛酸。
安居,是“陈百藏”们最大的梦想。2020年9月,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六合村台安置区项目圆满完成,滩区群众告别“水窝子”,搬迁入住六合新村。
说起新家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陈百藏告诉调研组:幼儿园、小学就在家门口,孩子来回上下学就几百米;留守老人、妇女家门口就能就业,也能赚不少零花钱;农民的夜生活也不再是窝在家里看电视,有广场舞、秧歌队,有的还组团锻炼身体,丰富的文体生活使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站,黄河在境内全长185公里,穿越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形成滩区面积504平方公里,滩区人口14.6万人、约占全省的1/4;贫困人口2.6万人、占全省的3/5。为使滩区群众摆脱“黄患”危害、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菏泽市把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亿元,6万余人日夜奋战在建设一线,新建村台社区28个、外迁社区6个,让滩区群众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据了解,近年来,菏泽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机遇,加大对黄河滩区迁建群众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实现滩区产业质量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滩区迁建及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将“黄河滩”打造成了生态美、产业强、居民富的“幸福滩”。
值得一提的是,脱贫攻坚过程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菏泽实施“一户一案”精准扶贫、“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人一岗”就业扶贫的“三个一”脱贫攻坚工程,打出产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组合拳”,不断完善“即时帮扶机制”,在全国首绘“三张扶贫地图”,在全省率先创立“双向承诺制”。同时,建设扶贫车间的做法还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谱写后来居上崭新篇章的几点启示
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逆袭”、谱写好后来居上新篇章?菏泽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范例。
群众广泛参与,汇聚磅礴伟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关心人民安危冷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群众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参与,汇聚起后来居上的磅礴伟力。菏泽始终将解决人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通过政策倾向、资金扶持、工程规划等一系列手段,切实解决人民生活的难题,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积累了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立足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菏泽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依托自身优势,制定发展规划,开展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欠发达面貌。政府提供财政支撑和战略引领,把握市场发展机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构建“231”特色产业体系,强化优势产业、突出特色产业、传承特色文化,利用优势产业和核心产业吸引资金和人才,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区域发展优势,努力以局部带动全局、以高端替代低端,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形成了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
突出重点产业,推进工业强市。菏泽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灵活发展数字经济,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精心培育优质企业,全力打造全市重点产业,为菏泽后来居上奠定了工业支撑。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赵秋丽、李志臣,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长瑞,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崔宝敏,山东财经大学讲师李呈)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530-5310931,0530-5310187,发送内容至投稿邮箱sdgbdsthzjzz@163.com,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0-5310931,诚邀桃花源平台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