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民靠天吃饭,收成时好时坏,现在国家政策好了,科技发达了,我们都没想到,庄稼还可以这样种。”菏泽郓城县黄安镇的农民望着建设中的高标准农田由衷感慨到。
菏泽历来是农业大市,过去因生产方式落后、黄河水灾频繁等影响,农业发展较为落后,老百姓经常说种地是“靠天吃饭”的行当,收成好坏“成事在天”。近年来,菏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农业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科技助力尤为亮眼,让大家看到种地不只“成事在天”,更要“谋事在人”。
去年菏泽联通陆续与定陶区、郓城县农村农业局签订了高标准农田科技示范区项目协议,为11.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智慧农业”平台,该平台为菏泽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获得政府与百姓的一致好评,也展现了联通智慧。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什么是“智慧农业”?
在菏泽郓城黄安镇正在建设中高标准农田科技示范区。放眼望去,农田星罗棋布,田坎错落有致,沟渠相互连接,水渠、沟桥、机井都已经修建起来,乡村良田美景尽收眼底。
当技术人员带大家走进科技示范核心区域时,一座气象站矗立田间,很是惹人注目,集成气象站是这片田地的“守护神”,它能实时监测气压、气温、湿度、降雨量、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并通过网络自动上传气象数据至云端,随时分享,当气象监测数据达到阈值时,会主动推送通知,提醒、指导用户及时处理险情。
高标准农田建好后,田间会布设土壤墒情监测站、作物长势记录仪、智能虫情采集站、灭虫灯等智能设施,实现24 小时日夜不间断看护,有了这些设施,人们可以不出家门就了解土壤养分、水分情况、作物生长态势、病虫害情况等详细信息。此外,可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无人机对环境和作物生长信息进行采集和实时展示预警,构建起天空地一体的农业监测网络,24小时不间断的为政府和农户反馈农业环境信息,对灾害进行预警。
这些都是“智慧农业 ”中的信息感知,通过农业物联网等技术,依托先进硬件设施,获得各种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人们,为规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过去“靠天吃饭”,指的是一旦有气象灾害,人们束手无策、无计可施,而现在有了科技助力,人们可以知天而作,提前预警、尽早谋划,使粮食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从“口口相传学经验”到“动动手指享丰收”
对农民来说,产量是种植经济作物的硬指标。如何提升产量?过去靠的是口口相传的经验,可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平时多外出务工,农忙的时候才赶回家种地,大家没有时间也不愿花精力去跟老一辈的人学习,而现在可以通过科技让农民按照“标准”来种庄稼。
“智慧农业”平台如同大脑,通过对农户种植流程和作物本地生长发育、环境数据的耦合关系进行计算分析,逐步建立本地化的农业生产模型,实现农事决策标准化,并通过“慧种田app”,为农户提供农业咨询、专家、田块数据、科学方案、市场行情等实用信息。农户只需要下载“慧种田app”,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24小时实时更新的最优种植方案、天气土壤报告、产量与发育阶段精准预测、遥感长势监测、灾害预警诊断等多方面数据。另外平台上有“中科院南京土壤所高光谱土壤养分数据库、精准变量施肥数据库、国家农业信息中心病虫草害大数据库”等一系列资源,农户们可以通过平台与国家农业信息中心和本地农技中心的专家进行学习咨询。
“在手机上选好自己种的作物,动动手指头就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情况。科技发达了,庄稼地越来越‘聪明’,俺们农民‘偷会儿懒’也能迎来丰收。”黄安镇的农民笑着说。
从“大水漫灌”到“精耕细作”
“智慧农业”平台包含智能灌溉系统,可对灌溉用水总量进行监测预警,当水位下降到警戒值且天气预报缺少降雨时对农户灌溉用水量进行流量管控提示;实时统计日均用水户数、每户用水量及用水总量;实时监控灌溉用水质量。
“过去为农田浇水,都是大水漫灌,扯上水管还必须得有人盯着,浇水多少全靠自己估摸,现在有了‘智慧农业’平台,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轻松管理上百亩地的浇水施肥,而且每次浇水都让庄稼‘喝得饱’又不浪费。”郓城黄安镇的农民喜滋滋地说。该浇水、施肥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发出提醒,农户们说,有了智慧农业平台,可以实现“傻瓜式”种田,没有经验也不怕。
据悉,菏泽联通下一步准备将“智慧农业”与电商平台对接,从源头构建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数字化基础,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
如今,随着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面向未来,农业现代化空间广阔、大有可为。菏泽联通将积极践行央企责任担当,以新战略为指引,充分发挥“国家队、主力军、排头兵”的优势,不断提升智慧化水平,落实国家“藏粮于技”战略,让更多农民富起来,让粮食安全更稳固。(陈芳)